美本退學率高達25%?中國留學生用數據反駁:太荒謬了
我們想要理解中國留學生背後的野心、掙扎和痛苦,不妨先看到人性背後的複雜,美好,和多面。
作 者:Yuki;本文來源:公衆號“穀雨星 球”(ID:guyujihua2021)。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大家好,我是Yuki,正在美國TOP20大學讀大二。
最近一組關於中國留學生的退學數據傳播極廣,連我家人都發信息給我來尋求真假,生怕我失學。
畢竟這組數字,真高到嚇人:「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本科退學率高達25%!」
數據來源是「美國全國學歷認證中心」,乍看還挺權威,又增加了可信度。
我卻很納悶:如果是四分之一的退學率,也就是 10 個人中就有2 名同學退學,10萬中國本科生就有2萬人讀不下去?但我身邊有休學去間隔年的同學不少,幾乎從沒聽過退學的。
或許你會說,這是倖存者偏差。
不死心的我搜遍了全網,溯源研究了幾乎所有相關數據,包括美國全國學歷認證中心發佈的數據報告,我完全負責任地說:美本中國留學生25%的退學率,在外網的數據庫和報道里壓根找不到出處。
王陽明試駕900萬BMW XM 忠孝東路時速90公里 警將通知到案說明
我甚至找到了該數據中文版的源頭,是《南方都市報》2016年的一篇報道,如上這張截圖年年被炒冷飯,驚悚的數字年年都能火上一把。
一個一眼看上去就違背常識、駭人聽聞的數據,就這樣披上了一層權威的皮,從而不斷強化着對中國留學生的刻板印象,妖魔化了留學的本質。
2025 BMW M5 Hybrid測試車首次現身 擋不住的殺氣
同時,也讓留在國內不明真相的家長和同學們,被嚇得更焦慮了。
一、亞裔學生的退學率最低
先來起底下這個數字。
我畢業於上海一所國際高中,同學如同漫天的星星一樣散到了美國各個大學,我去美國的任何一個州玩都可以找我之前的同學。
衆所周知,留學圈子其實不大,如果有什麼八卦新聞必定是第二天就傳播了。我雖然聽到很多人休學一年,或者選擇Gap一年,但是卻極少聽過有人真的退學。
爲了證實我的直覺,我逐字逐句閱讀了那篇被很多人奉爲權威的報告,並做了更多數據挖掘,結果也證實了我的直覺:我完全找不到「25%退學率」的確切出處。
首先,我找到了美國大學中國留學生的數量,整體的趨勢是上升再下降,符合
2011/12學年至2021/22學年在美國的中國大學生人數(Number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China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academic year 2011/12 to 2021/22)Source:Statista
同時,中國留學生依舊是美國留學生中最大來源國。
2021/22學年在美國學習的國際學生人數,按原籍國分列(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21/22, by country of origin)(部分數據)Source:Statista
史话》金币最后的归宿──美军中校侵吞台湾黄金案之27(炳文)
這其中,到底有多少中國留學生完成了大學學業,成功畢業了呢?又有多少學生退學了呢?
這麼細節的數據目前我沒能一下找到,但是我發現了這麼幾個有意思的數據:
根據Education Data Initiative(https://educationdata.org/)的數據,如果本科大學生要退學一般是在第一學年,那麼:
2021到2022學期,總共有28.9%的全日制大一新生中途退學。
2022年到2023年間,24.4%的全日制大學一年級新生中途退學。
在這個整體數據之外,按種族來分類,亞裔(Asian)學生的退學率爲2.6%,在種族人口統計中排名第三。
美國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的輟學率爲1.1%,在種族人口統計中排名第二;黑人學生的輟學率爲14.4%;白人學生退學的可能性最大,佔所有其他大學輟學率的33.4%。
也就是說,在全美共計 29%的本科退學率裡,亞裔學生是最低的。
當然亞裔學生並不能與中國學生劃等號。
以我就讀的萊斯大學舉例,亞裔學生包括中歐,中國大陸、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中國臺灣,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等。
600元買倉鼠生病看獸醫被收「35000元」 主人崩潰:牠最好活10年
所有亞裔學生的退學率爲2.6%,怎麼可能中國留學生的退學率就高達 25%呢?
或許有人會把全體退學學生數據張冠李戴成中國留學生的退學比例,那實在是太荒謬了!
二、亞裔學生畢業率最高
除了退學率外,我們也可以來看看大學畢業率。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數據顯示,在四年制學位授予機構攻讀學士學位的不同種族/民族的學生中:
亞洲學生首次全日制本科學生的6年畢業率最高(74%)。
其次是白人學生(64%),兩個或兩個以上種族的學生(60%),西班牙裔學生(54%),太平洋島民學生(51%),黑人學生(40%)。
美國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土著學生(39%)。相比之下,每個種族/族裔羣體的四年制首次全日制本科學生的畢業率爲50%或更低。
亞裔學生有着最高的畢業率。
第一次在四年制高等教育機構攻讀全日制學士學位的學生從第一所院校的畢業率,按種族/民族和完成時間劃分。
最後,我去參考了常被提到的「美國全國學歷認證中心」的數據。
這個數據英文名爲「Completing College: National and State Reports」,由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發佈的。在看完數據後我發現:
其一,該報告完全沒有將中國學生單獨拿出來比較。
該報告只研究了完成學業和Race and Ethinicity的關係,只包括Asian,並沒有單獨列出中國留學生。
研究結果顯示,畢業率依舊是亞洲人最高,根本沒有令家長擔心的數據。
那麼,所謂25%的中國留學生美本退學率,到底是哪裡來的?
我翻看的一下中文文章中也提到一則報道:教育諮詢公司WholeRen發佈的《2023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統計,被勸退的中國學生中有70%是本科生,其中過半數就讀於全美排名前50的學校。
我查詢了資料的源頭,發現這70%指的是勸退比例,數據並沒有說明勸退總人數是多少。
比如,總共100個人被勸退,其中70個本科生也是70%。而總共4個人被勸退,其中3個是本科生也是70%。
原文不僅沒有提供收集數據的方法和總結,是問卷調查還是一對一訪談?訪談了多少人?總數是多少?同時也沒有講清楚勸退的定義是什麼,以及勸退的人數是多少,是自願退學?被迫退學?還是離開了去尋找更好的機會?
這些定義的不清晰,導致我對這個數據準確性有了質疑,也有點生氣——
當一些人用着駭人聽聞的標題,吶喊着,我們用客觀的數據揭露留學生背後的「掙扎」,然而,他們真的想讓留學生內心衝突被看到被理解,還是在刻意創造不存在的焦慮,去強化對我們的刻板印象?
三、中國留學生的刻板印象
你對美國中國留學生的印象是什麼樣呢?
王陽明試駕900萬BMW XM 忠孝東路時速90公里 警將通知到案說明
一羣只知道學習的書呆子?講英語磕磕絆絆,滿是中式口音的黃皮膚黑頭髮?上課討論插不上話,無法真正參與課堂的Loser?
不敢參加派對的無聊的邊緣羣體?只和中國人玩的膽小鬼?內心迷茫,沒有生活意義,世俗的典型集體主義者?
承載着父母過高的期待,焦慮地放棄自身興趣的從衆者?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丨专访: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惠及全球――访全球知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
在美國大學裡,我見過各種各樣的人,這也讓我懷疑,我們真的可以用一個標籤或數據定義中國留學生嗎?
他們是書呆子嗎?
我的一個同學,是我見過最能說會道的「企業家」。每次的課堂討論他都是帶頭髮言的;他創建了一個科技公司,帶領着一羣「沉默寡言」的美國工程師去找教授找資源,去學校附近的公司談合作。
他的口語很難說沒有口音,但極其有邏輯性,充滿了熱忱和真誠。
那麼,美國本地學生就能說會道了?
我的一個美國朋友是我見過最內向的人。她安靜,沉穩,不喜歡出風頭,語言組織能力不強。
但是她的文字組織能力很美,她寫的詩歌柔軟和細膩,但她卻不敢在課堂上朗讀。
這本書在2020年出版,聊到了中國留美學生的輟學率高、學業壓力大的話題,並獲得了2020年度美國社會學協會教育社會學分會布迪厄最佳圖書獎。
中國留學生不適應美國的派對文化?
我認識一名中國留學生,是每個派對的閃光點,有着一羣外國朋友,反而是中國朋友少得可憐。他經常找他少得可憐的中國朋友,讓他介紹更多的中國人給他。
他對所有的美國派對遊戲都玩得很溜,經常有人說他已經完全被美國化了。但是其實他內心還是有着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
美國人在派對上就如魚得水?
狂轰32+12+9!恩比德准三双,马克西不比哈登差,费城22分大胜
我的哲學課同學是一位很安靜的美國男生,他獨來獨往,討厭派對,從不喝酒。
我曾聽到有一個人評價他的生活太平淡,我就問他啥想法,他很震驚的看着我,說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我問他爲什麼不參加派對,他說他不喜歡,就這麼簡單。
中國留學生世俗,集體主義,因爲過度的壓力和期待放棄了自己的熱愛?
我見過一箇中國留學生,她的家長對她完全放養,她也並沒有因爲放養而真的無所事事。
她有着自己的目標,自己的興趣,因爲熱愛語言選擇讀語言博士,飛到全球各地的小衆地方學習小衆語言,從此揹着個書包就踏上了窮遊的道路,沒有車,就在路邊找順風車;沒有地方睡,就在當地找臨時的落腳點。
她的靈魂是我見過最自由最無拘無束的,她的生活是我見過最精彩,如同電影般的瀟灑。
美國學生就個人主義,每個人都有有趣的靈魂?
我也見過大批大批無趣的金髮碧眼們,掛着虛假的笑臉,穿着不貼身的西裝,嘗試去融入主流的社會。
万科拟发行14.35亿元CMBS 资产为北京、福州多处经营性物业
他們空虛,無聊,和他們聊天無法建立真正親密的關係,他們也無法承受任何直擊靈魂的攻擊。他們的眼神空洞,一眼望得到底。
我想,當我們去形容這些學生的時候,最錯誤的方法就是在學生前面加上種族,年齡,專業,國家。
只要我們一開始分類和打標籤,我們只能看到黑白兩面——
要麼是中國學生,要麼不是中國學生;要麼是文科生,要麼是理科生;要麼是男,要麼是女。
一旦給人貼上標籤就在強化刻板印象,誠然效率高,但我們失去了探討人性中複雜,不確定,美妙的,充滿一切可能性的部分。
我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分類,爲了這個社會的運行,我們當然一定要分類。
只是當我們分類時,需要有一個意識:這就是一種歧視(Discrimination)。
一個經濟學中非常中性的詞語,代表着我們分別對待不同的羣體。
我們可以有整體數據(當然是真的),也可以有個體故事,這樣才能在冷冰冰的數據背後看見更爲真實的人性,也不會被那些僵硬的數據而跳動情緒。
我們想要理解中國留學生背後的野心、掙扎和痛苦,不妨先看到人性背後的複雜,美好,和多面。
本文授權轉載自“穀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高中羣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40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